主页 > 鞋子资讯 > 正文
中国养老的变迁?

 2025-01-29 02:51    和牧服饰  

一、中国养老的变迁?

1、新中国养老制度起源于东北;

2、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出台;

3、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险体系初步完成;

4、市场经济时期,社保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一、新中国养老制度起源于东北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开始的称呼是“劳动保险制度”,1949年9月,“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此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实际上,“劳动保险”一词在1948年就已经出现,由李立三确定的名字。李立三可以说是新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缔造者。

1948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办,会议提出一项政策:“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

1948年,在哈尔滨试点的基础上,李立三起草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草案)》。

1948年12月,有关部门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从铁路、邮电、矿山、军工、纺织等七大行业开始,劳动保险制度开始推行。

《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各公营企业要按月缴纳工资总额3%的劳动保险金,其中30%存在政府指定银行,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剩余的留在本企业用作劳动保险开支。另外,养老金的发放,则是“按工龄长短发放本人工资30%-60%”。

有两点需要注意:

注意一:草案中工人要求缴纳千分之五的工资,正式实施后工人是无需缴纳费用的。毕竟当时工人是需要缴纳公费的。

注意二:条例只涉及工人身份,不涉及干部身份——为后来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埋下了隐患

注意三:实际上是单位缴纳5%总工资的七成用来发放退休金,为后面留下隐患。

二、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出台

1949年10月,李立三担任劳动部部长,劳动保险局成立,隶属劳动部。

1949年11月,由李立三牵头起草全国劳动保险法规。

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这是2010年《社保法》以前60年内中国唯一的社会保障法规!

《条例》主要奠定了我国社保保险制度的基础,解决了新中国初期职工的生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根据工资总额的3%按月提取劳动保险基金,其中70%留存企业基层工会,用于支付职工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性开支,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供统筹。退休职工则是根据工龄,从劳动保险基金中获得原工资35%-60%(1953年提高到50%-70%)的养老金。

此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

1953年1月,国家对《条例》进行改革,提高了待遇标准,扩大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有两点需要注意:

注意点一:条例同样只适用于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那会还不叫养老金)由国库负责。

注意点二:国家曾发文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约定为原工资的50%-80%,但是影响较大,至少说明国家当时就准备“并轨”两大群体养老金问题。

三、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险体系初步完成

1954年6月,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劳动保险业务移交工会统一管理的联合通知》,通知指出,劳动保险业务由工会统一管理。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休等问题的基本制度规范。

1958年2月,国家发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事业、国家机关职工的退休制度,退休金全部调整为工资的40%-70%。

一直到此时,我国以劳动保险为代表的社保体系初步完成,此时养老体系属于“国家保险”模式。

197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安置懦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有三点需要注意:

注意点一:虽然退休金统一调整为40%-70%,但是两个群体分属两套资金体系。

注意点二:当时企业盈亏都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因此双轨养老体系并无本质差异。

注意点三:当企业改革,前面两点将会是养老金“双轨”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经济时期,社保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1982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准备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但是遇到了许多问题。

比如部分企业亏损,但是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占了企业总工资的一半以上,更有甚者超过了企业总工资。停发、减发等引起了许多问题。

比如外企、合同制出现使得一些人无法被原来的养老制度覆盖。

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很多人对于计划经济的“劳动保险”有意义,逐渐用“社会保险”取代“劳动保险”。

1982年,国务院体改办支持上海试行养老改革,由保险公司统筹集企业职工养老金,由企业根据利润多少为职工向保险公司缴纳养老保险金,职工退休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

1984年,劳动人事部指导泰州、江门、东莞、自贡试点上海做法。

1985年的“七五”计划明确提出:“全民所有制单位要逐步推行职工退休费的社会统筹”!

1986年10月,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对国有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

  根据规定,企业和合同制工人,按其工资15%的水平,共同缴纳退休养老基金,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3%,工人退休后按月发放养老费,发放办法参照1978年的规定,多缴多得,不足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退休人员由企业供养转化为社会供养。通知决定提出,个人按照3%缴费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逐步提高。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引入个人账户。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建立个人账户,建立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推动养老办法按月计发制度改革,当时计发月数统一为120。

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企业最低缴费比例为3%,企业缴费比例不超过工资的20%。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才形成了现在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月数呈现阶梯梯度。

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开始个人缴费。

二、中国时代变迁?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8、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9、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0、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1、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12、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3、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4、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5、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6、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7、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8、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19、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扩展资料:

关于朝代的歌谣: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中国国歌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四、db牌子的女士鞋子?

db的牌子名称叫做Ferragamo,中文名字叫做菲拉格慕,在1927年创立,属于意大利品牌,产品有服饰、鞋包、配饰、眼镜、香水等等,很多明星选择鞋子时都会考虑菲拉格慕这个品牌。菲拉格慕的标志是两个背靠着的字母D,看上去就像db一样,是全球最顶级和高端的奢侈品牌之一

质量可是杠杠的,价格有点贵 。

五、中国描写乡村变迁的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主编的新书《美丽乡愁2015》,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乔叶、许辉、杨静龙等20余位作家记录乡村变迁的文字,部分文章曾在《芳草》杂志发表,引起读者关注。

参与本书创作的作家,既有许辉、杨静龙等具有乡村人文背景的知名作家,也有乔叶、王芸、张好好等熟悉乡村生活的实力作家。他们走村入户,深入20个村镇进行采访、交流,试图用文学的方式探视当前的乡村建设,书写每一个乡村的生命史、生活史和精神史。

在刘醒龙看来,乡愁不仅仅表现在对乡土、乡情的眷恋与记忆,更应该是现代社会可以回得去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由乡村和城市共同构建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乡愁已不仅仅为村庄独有,更应该是城市文脉续传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城市文明史和积淀城市气质的文化基因。

六、中国主粮变迁的原因?

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 (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辞别了朝不保夕的佃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那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 “烧烤”,并不适合这些硬邦邦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气力:他们发明白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

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真想拿它来与台湾卤肉饭一较高下啊。

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皆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边人数一数二的主食。

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霸占。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脑洞大开的家伙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皆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面食。那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皆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真的吃货,根本不惧食材单一。

五谷:

一万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通过对作物产量、品位以及环境适应性的反复观察和知识积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几种作物的种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实际反映了古代粮食作物生产从“百谷”到“五谷” 的历史变迁, “五谷”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五谷”所指有两种说法,一曰粟、黍、菽、麦、稻,一曰粟、黍、菽、麦、麻。《史记》等古籍的“五谷”概念中有“麻”无“稻”的原因。

1.小米大豆为主要主食

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11000—9000年)、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等考古发掘证明,小米(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领导地位维持了数千年。中国现存最早农书《齐民要术》所记粟的品种多达86个,居于麦、稻之前,为当时第一大作物。粟在中国北方粮食作物中的主导地位一直维持到了唐代。唐初征收赋税仍以粟为主,粟、黍之外,菽(大豆)一度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商周到秦汉,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古代稻米加工——舂臼(《天工开物》)

2.小麦发展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小麦虽然在4000年前已传入中国, 但起初种植并不广泛。当时人们像吃稻米一样食用小麦,称“麦饭”,因颗粒坚硬,口味较差,也不便消化。春秋末期鲁班发明了石磨。有了石磨后,麦才由粒食变为“面食”,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才日渐扩大,进而推广到南方地区。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中国主粮为粟、麦、稻, 但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隋唐以前中国粮食生产一般是北粟南稻,全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西京、东京)。中国经济之所以逐渐走上以农耕为主的道路, 小米虽然好吃、耐旱,但产量较低。水稻产量高,加之南方气候水土可多熟种植,可以供养的人口就多得多。晋代以前,中国南方一直地广人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兵燹连年,大量北人南迁,尤其是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此时稻米不仅为南方主食,也供养北方的城市和军队。

(汉代画像石《庖厨图》)

3.米饭吃法

先秦时期,“蒸饭”是一件上档次的事情。《诗经》描述的,正是先秦时候人们蒸饭的过程,意为:从远处取来活水,那儿舀,这儿倒,就可以蒸出美味的米饭。诗中的“餴”,就是一种蒸饭之道,蒸好后米粒胀大,粒粒分明,不粘连。

秦汉,《释名·释饮食》有言:“饭而曝干之也”。秦汉时期的饭,是用麦、粟、黍、稻等制作,亦称“糒”(bei)或“糗”,多为一般平民之食。当时的烹饪仍然是重在菜肴的烹制,主食较为简单些,而当时流行的干饭,是把蒸熟后的米饭晒成干饭后,放进陶罐,吃的时候再放汤水,方便携带,随吃随取。魏晋,《齐民要术·飧(sūn)饭》有言:“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

(彩墨砖画)

魏晋时期,精选细淘,通过甑蒸,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米饭。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唐宋,《湘山野录》记载:“真宗深念稼穑(sè),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隋唐以后,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尤其在宋代,已经从国外进口了稻谷,米饭的吃法变得更加丰富,将大米与其他食材搭配,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对食物的更高追求,让美味更加百变。

这一重要变化与南方稻作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饭稻羹鱼”到“鱼米之乡”,虽然生产、生活方式看似没什么变化, 但南方稻作经济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稻作经济日渐扩展的发展趋势。唐韩愈就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天工开物》也记载,明末粮食供给,大米约占70%。

4.作物的变化

与秦汉、隋唐和宋元不同,明清时期传入的作物中除瓜果、蔬菜外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和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 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如番薯,适应性强,无地不宜,“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17世纪初, 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徐光启从福建引番薯在上海、江苏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救荒作用。民国时期,美洲作物的产量差不多占据了中国粮食总产的10%,在东北、西南等地区则超过20%。

5.粮食的发展促进人口壮大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古代一直是东亚文化的霸主,特别是汉唐时期,更是古代中国最为繁华和富裕的时代,不仅军力强盛,并且国力强大,四夷来服,八方来朝,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据史料记载,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以及著名的开元盛世,造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然而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汉唐时期,国力如此强大,并且百姓安居乐业,但总人口却一直维持在6000万左右,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反倒是备受西方列强欺辱的清朝,特别是乾隆晚期开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困潦倒,人口却出人意料的大增长。这其中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公元1700年清朝总人口差不多是1.5亿,但到了1850年的时候,居然增长到了4.3亿,这就是说人口在150年间,人口接近增长了两倍。

那么为何中国人口会在清朝时,出现迅猛增长呢?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粮食作物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口的生育和繁衍。其中主要归功于3种植物,首先便是土豆,大家都知道,土豆产量非常大,并且存活率很高,因此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玉米产量最初也很低的,中国七十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之前一亩地能有二三百斤就是撑天了,清朝也没有化肥农药,估计更低,实际产量和小麦水稻差不多。理论上讲玉米是c4作物,产量比小麦水稻高,但是缺乏化肥农药的年代,而且是常规种子,产量不会高的。清朝人口大爆发,关键是红薯,土豆这些东西产量高,轻松四五千斤,产量是小麦玉米十倍,饿不死了,人口才多。

还有便是玉米了,其实玉米也是来自于欧洲,玉米的产量也非常高,基本上一亩地玉米,可以够一家人吃上大半年的,并且玉米还能够磨成粉,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正是因为这3种食物在清朝的大量普及,使得清王朝放开生育政策之后,还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大量的人口,否则,即使生下来也养不活。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物种入侵,是土豆、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土豆、甘薯和玉米对生长条件没什么特殊要求,可以在山地丘陵等地种植,土豆甚至还可以种在高原地区,甘薯和玉米的种植也不受海拔的影响。玉米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入我国,甘薯和土豆则是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但是这些美洲的高产作物在刚到中国的时候,并没有被大规模的种植。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这三种美洲高产作物才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种植。使很多山地和丘陵被开垦,从荒无人烟到有人居住,中国人口呈现大规模的增长。

由于商业化的满足了大众对口感的需要,现代工业化粮食生产加工中,脱粒打磨的米面主食已经越来越纯“糖化”。在成为蛋糕、饼干、面包的加工中又越发“脂化”。肉食牲畜的人工配方饲料也越来越经济,催肥出栏越来越快,导致的结果是产生“营养缺陷肉”。吃饱吃好饭,生活富足后的第一社会问题就是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以及肥胖等代谢病的流行,人类的主食急需升级换代。主食升级换代就像人类的饮用水从河水过度到井水,现代化后自来水又升级为桶装水一样,断绝了水污染让人类远离了传染病。

6.主食科技

主食科技是人类追求健康的时代产物,代谢障碍源于食物结构超出了人体的消化能力,主食科技以人类的健康为本,针对人体的代谢消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全营养概念,还必须根据不同的人群做“精准营养”产品。单纯的主食要被摒弃,与健康和康复相伴的是复合主食,易消化的主食,高膳食纤维型主食,益生元型主食。

七、女士面试鞋子要求?

女士面试鞋子的要求:面试时最好穿着高跟鞋比较合适。高跟鞋可以显得女生们的腿比较修长,也能凸显女生们的身材魅力。

如果你穿着一本正经的西装却搭配布鞋,这样的画面,只能说不忍直视了,女生们搭配面试鞋子时一定要恰当才行!

八、中国城乡建筑变迁?

物质条件的改善对建筑活动的影响直接又明显,就中最重大的,一是财富的增多,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房屋建筑,不论实体还是“空间,都是用”物料和银子堆出来的,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固然有诗意,但首先还是凝固的财富。

房屋的质与量与财富成正比,钱多,房子才大,才好,才会漂亮,这看法有点俗,但系实情。

九、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十、中国美院名字变迁?

中国美术学院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

1929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8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1958年,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发祥地,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