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衣服百科 > 正文
寻!清朝的宫装的分类!

 2025-04-04 14:44    和牧服饰  

一、寻!清朝的宫装的分类!

氅 衣

清代宫装以旗装为主。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无开衩,氅衣则左右开衩高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区,更以多镶为美。 清代宫装

裙 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 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

一口钟

一口钟就是斗蓬,是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清朝的一口钟有长短两式;领子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否则被视为非礼。女子所穿的一口钟,用鲜艳的绸缎作面料,上绣纹彩。冬天为了御寒还有以裘皮为里子的。

二、唐朝和清朝的服装文化

唐朝贵族很流行穿纱,据说有一个官员穿了五层这样的衣服,大家还能看到他胸口的一颗红痣。贵族流行大红大紫的颜色而平民相对淡雅。唐朝女子出门要戴面纱,后来流行戴一个帽子上面垂下黑纱。

清朝自然是穿旗装,贵族女子戴旗头,穿旗袍,脚着花盆底鞋。平民服装要简单一些,颜色相对素净。男子戴小瓜帽,穿旗装外套马甲,腰上佩玉

三、清朝贵族女人的衣服和发饰

服饰:

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 清代女装

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嘉庆、道光年间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

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光绪中期

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

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

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

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

皇宫嫔妃礼服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鸡?;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发式: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入关前,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旋而上为盘。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比较雷同。 入关后,由于清政府实行的“剃发留头”的剃发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许多民间传统的女子发式得以保留。

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1,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3,珍珠各17,上衔大东珠1。朱纬上周缀金累丝凤凰7,每个凤身上饰东珠9,猫睛石1,每个凤的凤尾饰珍珠21。冠后金累丝翟(雉鸟)1,翟背饰猫睛石1,翟尾饰珍珠16。从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每行64颗珍珠串连,平排垂挂,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间即第32颗外,接衔一个圆形青金石结,系用金累丝圆形饰片嵌青金石1,东珠6,珍珠6制成。然后再从石结下面接垂五行的后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颗,这就称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缀珊瑚。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9,珍珠17,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 子。朱纬上周缀金凤5,每凤饰东珠7、珍珠21。后金翟1,妃翟上饰猫睛石1,珍珠16,嫔翟上只有16颗珍珠,没有猫睛石。从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4,末缀珊瑚。嫔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颗,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3,末缀珊瑚。余同皇贵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