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衣服百科 > 正文
中国发饰的发展史

 2025-04-13 09:30    和牧服饰  

中国发饰的发展史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壮族15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个人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

请给我关于壮族的风俗的资料!!

壮族的风俗

--------------------------------------------------------------------------------

发布时间:2004-4-4 10:05:46 文章摘自:世纪宜兴网

“换酒”:壮语念“vian lou”。壮族人并不习惯独自大腕喝酒,而喝酒也不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小勺子(当地人叫匙羹),人们往往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喝。形式是:如果我敬你一杯酒,我就用一个小勺子从大碗酒里打酒,然后直接送到对方的嘴里,一般情况下,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会被认为不礼貌、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后,就要回敬,形式还是一样的。

寿礼:这里说的主要是61、73等大寿。如果两个老人还在健在的话,往往是两个一起过,只要是一个人过了61岁就行,并不一定要在61岁生日举行。而寿礼的仪式是很特别的,传统的寿礼是少不了道士来做法场的,当然还要有乐队来奏寿乐。祝寿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往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司仪,两位老人(如果一个老人去世的话则拿出其灵位或其他对其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老人分别坐在挂满寿帐(就是写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样的一快快长三四米的大堂的八仙桌左右两边,守拄彩色的拐杖,晚辈则依次上前祝寿,而老人则回以红包,以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长辈对晚辈的爱戴。据说做过61大寿以后就老人就可以健康长寿,但是必须忌食牛肉狗肉,否则就不灵验了。

葬礼:在传统的壮族葬礼上,道士、锣鼓唢呐队是不能少的,参加葬礼的人都穿上白色的上丧服。在出殡前,家属是必须在棺材旁守灵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孝。壮族人兴的是土葬,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火葬仍然不被多数壮族同胞所接受。 婚礼:婚礼是最隆重的,但是婚礼之前的风俗有趣,主要有“合八字”、“认识”、“过礼”、“报好”,一般说来是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才可以举行婚礼的。“合八字”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算,看双方是否合得来;如果“八字”合得来,就要“认识”了,“认识”指的是,经人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长认可,男方到女方家去和女方见面,互相认识和了解对方;“过礼”,经过了“认识”,双方满意,接下来就是“过礼”,过礼是指男方为了表达诚意,给女方家送去米酒、大米和其它礼品;“报好”就是男方家人和亲属去向女方家庭介绍男方家庭的情况和男方的人品等,让女方更了解男方背景放心的嫁给男方。“报好”以后自然就使举行婚礼,通常是新郎要到女方家庭迎娶新娘,然后是拜天地父母,举行婚宴,闹洞房等等。至于以抛绣球、对山歌定情那只是浪漫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本人不敢妄下结论,总是我是没有见过的(在表演中、电影电视作品中除外)

相关文章